听新闻
放大镜
聚焦高质效办案,检察履职呈现哪些新变化?
2023-04-28 09:42:00  来源:检察日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对于检察机关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至关重要。4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向社会发布今年1至3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第一季度检察履职质效有哪些变化?检察业务数据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下称“最高检案管办”)负责人围绕相关办案数据进行解读。

  法律监督质效持续向好

  最高检党组强调,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实现办案质量、效率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并特别指出,做好检察工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捕率、不诉率不是越高越好,诉前羁押率也不是越低越好,不能有“数据冲动”,违背司法规律,防止片面追求数字“好看”导致办案变形、评价走样、效果不好,根本是要严格依法办案。

  “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正确政绩观不断引领提升法律监督质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工作力度和质效持续向好,新征程全面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开局良好。”最高检案管办负责人指出。

  从办案力度来看,第一季度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各类犯罪18.2万件、36.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8.4%、2.5%。受理民事、行政检察案件9万件、2万件,同比分别上升28.4%、21.1%。积极稳妥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立案办理相关案件5.2万件,同比上升16.6%。“四大检察”办案力度明显加大。

  从办案质量来看,刑事案件捕后不诉490余人,捕后判处轻缓刑、免予刑事处罚3700余人,判决无罪及免予刑事处罚250余人,同比分别下降71.1%、71%、66.6%;民事抗诉改变率、审判违法监督意见采纳率、执行活动监督意见采纳率同比分别增加3.6个、16.7个、16.9个百分点;行政审判违法监督意见采纳率、执行活动监督意见采纳率同比分别增加10.7个、5.9个百分点。

  从办案方式来看,最高检驻证监会检察室成立以来,检察机关积极借助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的专业知识、技术支持,一季度起诉证券类犯罪50余人,同比上升1.3倍。不断加强巡回检察信息化建设,深挖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一季度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移送职务犯罪线索占受理线索总数的24.3%,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以“融合”为导向深化数字检察建设,如针对问题企业恶意注销、逃避行政处罚的行为,江苏省南通市检察机关搭建数字监督模型,共摸排发现类案监督线索141件,通过检察建议督促行政审批机关撤销涉案的注销登记,恢复公司主体资格,重新“激活”强制执行程序,并在全市开展专项监督活动,推动1131.18万元罚款、161.3万元罚金顺利执行。

  从办案效果来看,第一季度不捕率48.5%、不诉率28.3%,较2022年分别增加5.1个、2个百分点;认罪认罚适用率、确定刑量刑建议提出率、确定刑量刑建议采纳率均达到90%以上。起诉涉及教师性侵未成年学生案件同比下降6.9%,起诉实施校园暴力人数同比下降65.6%,“一号检察建议”进一步发挥实效,检察机关主动融入学校保护,促进完善防控校园欺凌等工作机制成效显现。

  以更优检察履职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持续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着力营造安商惠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记者了解到,一季度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经济犯罪案件1.1万件1.6万人,起诉2.9万件4.6万人,其中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件1.1万件,养老诈骗案件500余件,涉私募基金犯罪案件30余件。

  与此同时,检察机关聚焦服务创新发展,持续深化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一季度共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800余人,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120余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240余件,同比分别上升1%、10.9%、1.8倍;办理涉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的民事生效裁判、调解书监督案件100余件,同比上升1.1倍。

  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一季度共起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4000余人、金融诈骗犯罪800余人。持续推动落实“三号检察建议”,加大反洗钱力度,一季度共起诉洗钱罪300余件,同比上升12.1%;起诉洗钱罪与上游犯罪的比例为2.7%,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监督公安机关立案洗钱罪100余件110余人,同比分别上升40.3%、33.7%。

  强化诉源治理助推社会问题标本兼治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最高检工作报告的决议明确要求检察机关“积极推动诉源治理”。对此,一季度检察机关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最高检案管办负责人介绍,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共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2400余件,行政裁判案件化解行政争议率为17.2%,同比增加7.8个百分点,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公益诉讼检察持续关注重点民生领域,力争在更多领域从前端消除侵害风险,99.7%的案件在诉前解决了公益损害问题;对检察建议不能落实的,提起公益诉讼2200余件,89.5%的判决案件获法院支持。最高检启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目前该平台注册志愿者已达2万余人。

  “检察机关建立‘领导包案、公开听证、司法救助’三位一体的实质性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机制,让合理合法诉求得到真正解决。”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共接收群众信访20.3万件,基层院领导包案率为95.2%,办结后无再次申诉案件;广泛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专家学者等担任听证员,开展公开听证案件5600余件,经听证当事人表示息诉息访的4500余件,占79.5%;持续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共救助1.3万人,同比上升1.2倍。

  除此之外,检察机关还将检察建议作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检察履职的“我管”促职能部门依法“都管”。一季度共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8200余份,同比上升15.4%,采纳率近90%。

  多措并举应对网络犯罪新变化

  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的情况。

  最高检案管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网络犯罪手段不断迭代更新,“暗网”和境外通讯软件在网络犯罪中的应用明显增多,地下黑灰产业链发展迅速,利用区块链、元宇宙、虚拟货币等新型概念和方式实施的犯罪不断涌现。

  针对这些新形势,全国检察机关认真落实“六号检察建议”,促进源头整治网络黑灰产业链,一季度共批准逮捕相关案件1.1万件1.6万人,起诉3万件5万人,不诉率18.8%,较整体刑事犯罪低9.5个百分点。

  2022年8月,最高检会同中央网信办、最高法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打击惩治网络黑恶犯罪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打击惩治涉网黑恶犯罪专项行动,对群众反映强烈、被害人群体广泛的网络“套路贷”、网络舆情敲诈、网络裸聊敲诈等案件从严惩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相关案件18件83人,同比分别上升50%、1.4倍;起诉37件166人,同比分别上升42.3%、36.1%,捕诉人数分别占黑恶犯罪总人数的25.4%、8.6%,无一人作出不起诉决定。

  检察机关在坚持刑事打击的同时,还不断以“公益之力”加强网络空间综合司法保护。一季度共办理涉及网络治理领域及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100余件,提出诉前检察建议1100余件,督促责令整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企业54家,督促没收违法所得16197万元,督促收缴行政处罚罚款42.8万元。

  此外,最高检还专设惩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研究指导组,明确检察办案65条规范;出台《关于加强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检察衔接协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犯罪加强个人信息司法保护的通知》,为具体办案提供指导。

  整治医美乱象让人民群众“美得放心”

  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非常繁荣,但值得关注的是,发生在该领域的违法犯罪会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最高检案管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最高检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自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联合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加大对医疗美容行业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自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医疗美容犯罪案件80余件300余人,提起公诉120余件380余人。从起诉罪名看,主要有诈骗罪,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妨害药品管理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和非法行医罪。

  “检察机关在依法惩治涉医美犯罪的同时,深化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一体履职。”该负责人介绍,自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该领域公益诉讼案件800余件,向行政机关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400余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4件,其中15件提出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

  此外,检察机关还充分发挥特邀检察官助理等“外脑”作用,对案件办理中反映出的行政监管部门或涉案单位制度机制漏洞,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促进诉源治理。如李某某等人生产、销售假药、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中,案件涉及医疗美容注射剂美容产品,特邀检察官助理依托自身药品专业知识和行政执法实践,为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同时检察机关向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制发检察建议,促使对90余家医疗美容机构进行全面检查,取得良好效果。

  编辑:张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