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走近盐都十二圩
2022-10-18 15:15:00  来源:仪征市检察院  作者:阚立青

  十二圩是仪征东南濒江临河的小镇,历史上因“盐”而蜚声海内外。奔腾不息的扬子江流经小镇一路向东,濒江众人皆知,可这临河就鲜有人知了。临的是哪条河?其实这河正是中国古老的大运河,只不过十二圩段已淤塞废弃,尘封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十二圩的“盐都”地位是运河和长江赋予的,大清同治十二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食盐沿运河来到十二圩,在此聚集交易,又逆水而上流向长江沿线各省,弹丸之地的十二圩与盐扯上关系后便开始了它一个甲子的繁盛,以至于当时的世界地图对十二圩都有标注,那时的十二圩算得上是一个红了发紫的盐都小镇。

  回顾漫长的历史,不难发现,十二圩的崛起得益于它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机遇。康熙初年,江淮间发生了一场洪灾,很多农民流离失所,官府下令,招募难民开垦沙洲,并免三年赋税。于是,江淮大批民众纷至沓来,围垦造田,筑圩十七道,现今的十二圩当年就处在第十二圩坝地段,故称“十二圩”。时间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二圩终于迎来发展的天机:瓜洲江岸屡屡坍塌,已不能承担储运食盐的重任,而十二圩凭借运河与长江交汇的优越条件,被选定为新的食盐仓储、转运中心,“两淮盐务总栈”随之移建于此,十二圩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盐运中转集散地,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座拥有20万人口的盐都。

  据相关史料记载,十二圩在它的繁盛时期,登记注册的老字商号就有近500户,各地会馆、会所也多达几十个。围绕食盐储运,金融、商业、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苏、皖、鲁、湘、鄂等各省人士纷纷来此淘金,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不大的十二圩居然诞生了诸多江北第一:第一家发电厂、第一条客运货轮、第一家照相馆、第一个电报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十二圩一度有江北“小上海”之称,孕育了扬州最早的近代文明。

  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由于诸多因素,盐都十二圩渐渐淡去了繁盛时期的“盐味”:盐河不见了往来穿梭的船只,也不见了洁白如雪的盐山;两淮盐务总栈在战火中消失,依稀可见的只剩下门楼;九街十八巷满目苍凉,再也没了往日的喧闹;林立的会馆、商铺、茶肆人去楼空,难觅当年繁盛的踪影。15万盐工忙碌的身影,仿佛传说一般。

  往事如“盐”,余味悠长。走近今天的十二圩,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无声地叙述着盐都十二圩的前世今生;盐河风光带上的卧虎亭、珠金亭、烟波亭、积雪亭、拂湖轩,再现的是盐都十二圩昨日的辉煌;江上青烈士史迹陈列馆、中共仪征党组织诞生地纪念馆,告诉人们盐都十二圩还曾是块红色的土地。

  大江东去,昼夜不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进入新世纪,凭借着天然的区位优势,盐都十二圩正青春焕发。沿江的金陵船舶、仪征港区一字排开,黄金岸线真正发挥了黄金效益;经济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气势恢宏,大开发大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盐都小镇正像一艘巨轮破浪前行。

  “打起号子朝前走,号子声声满水流;腰直自有回天力,昂首阔步立潮头;创新路上大步走,走呀走啊走,走向繁荣,走向融合。”一曲回荡百年的《盐都号子》,唱出十二圩人继往开来、扬帆远航的心声。激昂高亢的号子声,又似集结号,吹响了新时代十二圩人不畏艰难,再造盐都新辉煌的进军号角。

  编辑:张颖心